时间:2025-04-07 21:20 作者:邹德忠 浏览量:1735
为积极贯彻落实区暖才惠企36条,切实加强民生保障,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长宁区人社局主动跨前、创新模式,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及岗位缩减、专业受限等客观问题,在积极提供招聘岗位的同时,整合各方资源,发挥区校联动力量,打造“就业指导+就业见习+定向帮扶”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链,助力高校毕业生实现更高质量充分就业。
特色牵动,推行“一校一策”方案,深化精准服务
根据区域内高校的专业特点及受疫情影响程度,区人社局探索实施“一校一策”的定制化就业服务,不断加强高校毕业生精准化就业服务力度。东华大学高校毕业生人数较往年有所增加,但招聘企业数量减少。针对就业难点,区人社局主动对接,根据东华大学的专业特色,结合区域“3+3”重点产业发展方向,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时尚创意等方面就业岗位1500余个。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部分专业就业形势严峻。为此,区人社局聚焦金融、贸易等行业,开展专场招聘会,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招聘企业200余家,就业岗位1500余个,达成初步就业意向200余人。华东政法大学法律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区人社局探索实施“专校、专业、专场”线上招聘活动,针对学校法律专业特点,定向联合7家业内知名律所,开展精准人岗匹配,积极搭建毕业生求职和用人单位招聘高效对接通道。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工学类专业相对集中。区人社局开展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专项行动,精准提供信息服务业、人工智能等数字产业企业50余家,招聘岗位1260个。
政策推动,推进“就业见习计划”,提升就业能力
针对招聘岗位缩减,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积极发挥就业见习提升就业能力的作用,为高校毕业生搭建见习供需对接平台,帮助迈好步入职场的关键一步。政策加码,兜牢保障。加快落实各项就业见习补贴政策,保障高校毕业生见习期间生活,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为高校毕业生“扶上马、送一程”。载体支撑,发挥优势。将就业见习基地建设融入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持续挖掘航空类、人工智能类等见习岗位,进一步发挥区位优势,促进岗位对接、供需匹配。例如:新设虹桥机场有限公司为长宁区就业见习基地,鼓励和支持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开展就业见习,在为企业解决稳岗用工难的同时,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模式突破,优化服务。打破传统就业服务模式,深化行业实践计划,打造“先体验—后见习—再就业”的就业新模式。通过完善职前体验、岗前培训、双向匹配、定向见习、入职留用的就业见习模式,助力高校毕业生提升职业能力,顺利实现就业。例如:引入海华永泰等知名律所资源,专项为法律专业高校毕业生提供职前体验和就业见习,引导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好就业”“就好业”。
区校联动,推出“IN动力”训练营,转变就业观念
毕业季将近,区人社局迅速行动,抢抓求职就业关键冲刺期,针对尚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群体,开展专题研究,举办“IN动力”就业训练营活动(“IN”动力意为激发毕业生内在的就业创业动力,提升就业“硬”实力),促进高校毕业生早日实现就业。问题导向,主动跨前。发挥区就业服务专员力量,开展前期排摸调研,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痛点问题着手,找准症结、精准施策、破解难题。需求导向,整合资源。以高校毕业生实际需求为导向,联动区域内多所高校,整合市区就业专家资源,开设自我认知能力提升、求职面试能力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提升、职场匹配能力提升四大就业指导项目,以精准化、小班化、专业化就业训练课程,将人社就业指导服务主动融入高校课程,将就业指导向高校学生群体前置,帮助高校毕业生理清就业思路、提高就业意识、提升求职综合素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目前,“IN动力”训练营已开展两期,服务长宁区高校毕业生近3000人。
(长宁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蛇口有的产业园区建设是深圳市最早的一批,怎么跟政府部门落实规划、谈地价、做改造,很多政策的落地和审批环节都做了创新 从2002年定居蛇口至今,李方悦再未离开蛇口 2015年4月27日,东滨路(原工业十路)与南海大道(原工业大道)交汇处竖起了一道蓝色拱门——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圳前海蛇口片区 深圳的改革开放,就是抓发展,为全国探路 看点3 新认定新参保免缴人员认定当月即可享受待遇 北京市医保局介绍,为增加免缴人员参保便利性,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医保部门与各主管部门将免缴人员身份认定和医保参保两个流程合二为一,免缴人员仅需在身份认定申请登记时填报个人参保状态和参保意愿等信息,后续通过部门间联网通办、信息共享,实现免缴人员身份认定和医保参保全流程服务bob百家乐登录网页版99bf.cc入口☜对此张文宏医生就指出,对于类似青岛这种局部疫情,可以通过扩大检测来获得“动态清零”